今天,我們總是很浮躁。這種浮躁源自我們本身的太過著急,還有現實的無奈,也有他人的恐嚇。
有人說“出名要趁早。”還有人舉例說:“愛因斯坦26歲的時候,已經寫出《狹義相對論》了;米開朗基羅26歲的時候,已經雕出大衛了;諸葛亮26歲的時候,劉備已經三顧茅廬請他出山定天下了”……
再看看自己26歲在干嘛?怎能不精神緊張、惴惴不安?于是我們產生了一種錯覺,仿佛唯有擁有一種“快”感,不停歇往前沖,我們的人生才有希望。
但疲于奔命的仍是大多數,反而越忙碌越迷失,越迷失越焦慮,繼而懷疑自己,懷疑人生。
財經作家吳曉波曾在央視《開講了》做分享時談及焦慮的原因:
一是不確定性。我們面對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不知道以后去往什么地方,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
二是比較。人與人之間一旦比較,自然會出現心理不平衡,這種心理不平衡,在親密的朋友之間更加強烈。一個乞丐,不會嫉妒百萬富翁,但會嫉妒一個比他乞討更多錢的乞丐。
三是選擇。人生當中有很多岔路,每次岔路都面臨選擇,有選擇必然會糾結,有糾結就可能產生心理的焦慮。
越急功近利,越躁動,越焦慮。
我們太著急,所以給自己定下了很多不切實際的目標:比如三十歲前要買房、買車,還要擁有事業和家庭,仿佛這才是人生贏家。但在很多西方人的觀念里,三十歲其實是人生剛剛開始的地方。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里,當然有人會比我們跑得快幾步。當你看到身邊的同齡人如今事業小成,家庭幸福。再看看自己,物質聊以生存,感情毫無著落。現實的壓力,讓很多人自然而然陷入了焦慮當中。
很多人還將自己的焦慮轉嫁到了孩子身上,越俎代庖,為孩子設計未來,為了名次、為了分數,為孩子報各種補習班,卻壓制了他們天性和興趣的自由發展。孩子深感其累,你也焦慮不堪。
越著急,定的目標越不容易實現,就會越焦慮,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容易讓我們的生活走上一種畸形狀態,活得苦不堪言。
假如你連活下去的權利都被剝奪時,你還會焦慮嗎?
復旦大學教授于娟確診患乳腺癌后,在日記中反思生活細節:“回想10年來,基本沒有12點之前睡過,學習、考GT之類現在看來毫無價值的證書,考研是堂而皇之的理由,與此同時,聊天、BBS灌水、蹦迪、K歌、保齡球、吃飯、一個人發呆填充了沒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個夜晚,厲害的時候通宵熬夜。”
直至自己的身體給生命下了病危通知書,才發出“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么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的感嘆。
對此,楊文說到:“對比那些不幸的人,我們才能知道做一個健健康康的普通人的快樂。所以于娟的存在,是作為一個悲情人物,讓我們看到了普通生命的真實價值。別人連活下去的權力都被剝奪了,別人在睡夢中都被疼痛折磨得死去活來,我們還抱怨啥,還憤怒啥,還不平衡啥,焦慮啥。”
所以,沒有必要總是抱怨生活的不順遂,或許只是我們太過著急而已。
生命很短暫,也很脆弱,我們需要保持從容的步伐,允許自己慢慢成長,我們想要的,時間都會給到。
![]() |
![]() |
Copyright © 2008-2013 www.fjdsappcd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丘邀伴旅游 版權所有
郵編:476000 [豫ICP備12024955號]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41140277085650XB 旅游許可證號:L-HEN14022 經營范圍:旅游業務及互聯網銷售 投訴電話:0370-32896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