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輿論普遍認為,“欽差”督察的方式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起到積極作用,但從長遠來看,還需要地方政府積極主動投入到環境保護工作中……
九派新聞作者 夏薪鈞
中央環保督察組全部就位已半月有余,做為中央治理環境污染的變革代表,在短短半個月內已取得了顯著效果。然而各地出現的一些應付差事、欺瞞檢查事件也需要值得注意。
辦案碩果累累 環保督察決心大
中國網指出,第一批8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各地半個月,重點督察地方黨委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環保不作為、亂作為的情況。目前取得不錯的成績。
中央環保督查半月有余,大量的案件被辦結、大量人事被審查也顯示出中央對于環境治理的決心。
各個地區也在積極落實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的環境問題。
停業治污 河南商丘遭點名
環保督察雖然有顯著的效果,但部分地區在督察組進駐之后,出現了停工停產以欺瞞環保督查的情況存在。
8月2日,檢察日報以標題《河南商丘如此治污,亂套了》的文章對停工停產現象給予批評,文章表示河南省商丘市為治理大氣污染,將市區和縣城的大多數中小飯店強制關閉,不少企業也被要求停產,給當地企業群眾生產生活帶來較大影響。
而在每日經濟新聞關于該新聞的微博曝出之后引發了網友的大討論。
對此,網友表示:“炒個菜能引起多大的霧霾”!
也有網友說:“沒那么夸張”。
緊接著,網上也曝出江西90%陶瓷企業停窯來迎接環保督查。
“關店治污”引媒體批評
對于用關店停產來迎接環保督察組的做法,輿論紛紛進行關注。對此,中國產經新聞報表示“關店治污”是隔靴搔癢。為治理大氣污染,控制油煙排放,政府積極采取適當措施本來無可厚非,然而,商丘市的做法卻充分暴露出缺乏事前監管的問題,想要“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卻不料平時欠下的“功課”太多,顯得有點自亂陣腳、急功近利、矯枉過正的味道。
光明網則表示,需要警惕地方環保權力變異,文章指出地方環保權力的擴張是顯而易見的,這可以視為是強化環保治理的一種必要保障。但必須警惕,環保治理在落實過程中,成為一種絕對正確的“意識形態”,凌駕于法律法規之上,最終導致環保權力的變異,破壞法治,影響市場,繼而令社會產生對環保治理的認同危機。
西部商報則表示,“關店治污”是典型的因噎廢食,河南商丘為了治理大氣污染而“關店治污”,就是一種典型的因噎廢食,也難怪當地的論壇和網友朋友圈這幾天都被各種“吃不上飯”的段子刷屏。當地大氣污染惡化,主要負責人被國家環保部門約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當地刮起一股環保風暴也可以理解,但再猛烈的環保風暴,也不能讓人“沒飯吃”,這就像政府采取各種措施治理交通擁堵,也不能讓人“沒路走”一樣。
其實各地這種“關店治污”的政策,說到底還是在于平時沒有做好環境治理工作,但又不想對自己的政績和仕途帶來不利的影響。雖然顯示出治理污染的決心,但極易給人一種督察組來了,我就管制,督察組走了,一切照舊的感覺。
專家表示還需要從制度上進行建設
對于環境治理工作,工在平時,而制度又是關鍵。督察只能管理一時,不能管理一世。九派新聞梳理不少關于環境治理的意見時,不少政協委員表示,還要從制度建設上進行根本建設。
環保督察已過半月,雖然取得一定的效果,督察部門也盯住了突出的環境問題及地方政府不作為的現象,同時也懲處了一批沒有辦事的官員。從輿論角度來看,對這些成果都呈現支持的態度并對環保督察組的工作表示滿意。
但各地政府仍有很多“臨時報佛腳”的事件發生,為了自己的烏紗帽而做出一些欺上瞞下、愚弄百姓的事情,引起民意的反感和質疑。
輿論普遍認為,“欽差”督察的方式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起到積極作用,但從長遠來看,還需要地方政府積極主動投入到環境保護工作中,才能確保環保工作不走場。對此,還需要環保部門加大宣傳力度、加大督促檢查的常態化,加大執紀考核力度,才可能促使地方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由被動轉為主動,切實重視起環境保護工作。
(東湖大數據交易中心提供支持)
(九派新聞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