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印對峙時間的延長,輿論出現了一大批匪夷所思的好戰言論,這些人不斷逼迫政府立刻對印度全面開戰,又有所謂的專家跳出來,反復聲稱“印度人自私怯懦,不堪一擊”,中國軍隊能夠“一月滅印”并迅速“肢解該國”,一時間這些人頗有只手掃蕩南亞次大陸的派頭。
筆者從來不是悲天憫人的和平論調者,更不是什么動輒標榜人類共同體的天真自由派,但是,作為一個客觀理性的人,筆者深深地為中國竟然能夠涌現出如此諸多此類的輿論而感到悲哀,因為這些不切實際、不負責任的好戰言論本身就是一個國家走向自我毀滅的源頭。
戰爭的參與者不是金剛不壞、神擋殺神的戰狼,而是互相殘殺的人與人,那里沒有英雄與畜生,只有死人和活人
這種難以想象的好戰論調,歷史上出現過不止一次,其每一次出現,每一次得勢,對于言論所在的國家都意味著一場真正的災難:
1914年,德皇威廉二世自信地對自己出征的軍隊說,“到了秋天,你們就可以回家了”,然而,這些士兵卻扎進了一場持續四年毀滅所有的漫長戰爭;
1937年7月11日,日本帝國陸相杉山元指著兵精將銳的日本軍隊,向滿腹狐疑的日本政府做出保證:“中國力量不值一提,只需要一個月,足以平定中國軍隊,三個月,足以解決中國的反抗。”令人遺憾的是,這僅僅是這個好戰民族走向毀滅的開端;
1941年6月22日,阿道夫希特勒命令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德國軍隊向蘇聯進軍,他狂妄地表示,“蘇聯不過是一樁破房子,我隨便踹一腳,整座房屋都會倒塌。”不過,百戰精銳終究在四年之后被永不枯竭的俄國士兵所淹沒。
為什么這些好戰言論的標榜者,會犯下重大的戰爭失誤,并使得整個國家走向毀滅?
因為,他們只看到雙方軍事實力的對比,只瞧見了飛機大炮的數量,卻未能真正理解或者刻意忽視了現代戰爭的實質。即真正現代化的戰爭已經不僅僅是兵器的現代化,還包括了戰爭主體的現代化——從君主間的爭斗變成了民族間的戰爭。
而戰爭也再不可能像過去那樣,通過消滅君主的軍隊贏得勝利了。戰爭持續的時間規模,戰爭造成的破壞,戰爭蔓延的深度,也因此得到了無限的延伸。
一次大戰的著名軍事統帥魯登道夫,在結束戰爭卸下征衣之后,曾這樣寫下他對那場持續四年煉獄的理解,"隨著民族主義理念和動員機制的完善的深入,戰爭已不再單單是軍隊的事,它直接涉及到參戰國每個人的調撥……戰爭的本質已變成一個民族潛力的展現"(《總體戰》)。
他的這句話,實在是對現代戰爭的精妙解析。這一點,在人口龐大的現代大國間體現得尤為明顯。
在一戰中,1.7億人口的俄國動員了1,200萬名士兵投入戰場;3,900萬人口的法國動員了866萬士兵投入戰場;4,500萬人口的英國動員了800萬士兵投入戰場;6,600萬人口的德國動員了1,300萬士兵投入了戰場。
在二十多年后的二次大戰中,現代國家的動員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大國間戰爭的持續時間、規模和痛苦也得到了擴大。蘇聯在二戰中動員的軍隊超過2,000萬,美國達1,200萬,德軍超過1,100萬,中國受限于發展水平,兵力亦一度超過800萬。
如此龐大的軍隊投入戰場之后,實際上無異于一場對各個民族年輕人口的絞殺,任何試圖迅速消滅一個大國的戰爭企圖都將在無盡的消耗中迅速破滅,除了讓整整一代的年輕人變成灰燼。
1915年,德皇的精銳兵團以凌厲地攻勢掃蕩了一支又一支協約國軍隊,但協約國很快就補充了更多的士兵投入戰場;1937年,強大的日軍在中國戰場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奪取了一座又一座城市,但中國軍隊的數量卻日漸龐大,絲毫不見減少;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當時不堪一擊的俄國陸軍僅有450萬人,截至該年11月,這支軍隊實際上已經被德軍消滅殆盡,但無窮的俄國人力迅速使這支軍隊的數量變得更為驚人。
1916年4月,當多次和談嘗試被拒絕之后,德皇威廉二世對自己的皇太子說道,“如果我知道結束一場戰爭這樣困難,就絕不會發動這場冒險”;1917年8月,德國首相喬治·米夏埃利斯(Georg Michaelis)望著街頭因戰爭而失業的暴民們哀嘆,“這場該死的戰爭肯定會結束,但我們都將被絞死”;1940年9月,面對看不到盡頭,永遠不能結束的中日戰爭,日本近衛首相表示,“戰爭難,但和平更難”;1943年8月,擁有無窮兵力儲備的俄國軍隊再一次在德軍的夏季攻勢后重新復活,杰出的軍事家德軍將領曼施坦因不得不承認,“這場戰爭,僅僅是一個看不到盡頭的噩夢”。
無數現代人口大國間的戰爭歷史表明,一個民族主義覺醒的大國,無論在外國看來,其人民有多么愚蠢,軍隊的日常水準有多么低劣,都是不可能被一場“快速、堅決、勇猛”的全面戰爭所打敗的。
日本人笑話中國人麻木不仁,鄙視中國軍隊的戰術水平,著名漢學家內藤湖南為了鼓吹侵華,甚至嘲諷華人不過是蚯蚓式的動物,由此斷定中國可以“一鼓而下”;希特勒則嘲諷俄國人只是群“愚蠢的傻驢”,被膚淺的統治者肆意騎乘,而“勇武的日耳曼人也將輕而易舉地摧毀俄國”,“這是民族性決定的”。但是,當殘酷的戰爭變成兩個民族間的較量之時,這些膚淺的言論僅僅見證了偏見是一種災難。歷史已經表明,兩個民族間的全面戰爭,除非一方把血徹底流干,否則永遠看不到盡頭。
真正的大政治家必然能夠意識到:結束戰爭永遠比開啟戰爭更加重要,也更加困難,而一個覺醒的憤怒民族永遠比一支猙獰的精銳軍隊更加難以對付。
1871年,俾斯麥贏得了普法戰爭,但他知道他只是不過打敗了一個君主(拿破侖三世),所以他迅速乘法國內亂,與對方簽訂和平條約,以防范民族戰爭的出現;1937年,精明的日本軍人石原莞爾力勸日軍將佐切勿發動對中國內陸的入侵,否則日軍將不得不承受一個巨大民族的反擊;1941年6月,粗劣的蘇聯紅軍在德國面前固然不堪一擊,但俄羅斯民族魂和東正教的信仰,卻動員了無窮的人民止住了德國精兵所向披靡、天下無敵的攻勢;同樣,1962年的中國打敗的,不過是婆羅門的尼赫魯,如同1895年日本打敗的也僅僅是李鴻章,都未能激發永不停歇的民族戰爭。
永遠不要輕易輕估一個龐大國家的戰爭能力,絕對不要盲目嘲諷宗教迷信的軍事動員力量。任何奢談“一月滅印”的軍事愛好者和專家,不要忙著顯擺武器數量和軍事儲備,請睜開眼睛看一看青藏高原絕域之境的后勤補給線,以及印度無窮的人力儲備和國民志愿團遍布基層的民眾動員體系,就能夠知道我們有可能面對一場怎樣的戰爭了。
筆者了解歷史的殘酷,更理解民族戰爭的無情。現代大國間的全面戰爭是頭啃食人間一切血肉的巨獸,當殺戮的仇恨浸潤它的雙目之后,即便是最高貴的人也不可能抗拒他的本能,也難免不為其所吞噬。
所以,網民們,為了自己,為了中國,請給自己的政府一點耐心,不要輕言戰爭。
延伸閱讀:哪些國家希望中印開戰?
一、美國:
美國為什么想讓中印開戰?這答案恐怕明得不能再明了,自從美國2010年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就不斷在中國周邊挑事,根本目的就是想引發中國與周邊國家的軍事沖突,從而打亂中國和平發展之路,給中國制造安全麻煩,促使大量資本從中國撤出回流美國。然而,在過去7年多時間里,由于中國穩穩控制局面,美國沒有得逞。現在,印度侵入中國領土,他當然希望中印開戰,而且印度相比其它國家要強大很多,中印開戰也更加有利于牽制中國,雖然相比在南海對中國經濟發展影響要小得多,但印度畢竟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而從印度挑釁時間上看,恰恰是印度總理莫迪訪問美國前,很顯然莫迪是想和美國總統特朗普談點特殊的內容。
特朗普中東的戰爭都想挑起來,如果中印戰爭能打起來,他估計會興奮得睡不著覺。對美國來說,一旦中印開戰,美國至少得到三大好處:
一是戰略上的好處,不但可以牽制中國這個對美國來說的重要競爭對手,還能借機迫使中國向美國讓利。
二是軍售好處,美國可以因此向包括印度在內的中國周邊國家出售武器獲利。
三是可以負面影響包括“一帶一路”倡議在內的系列中國國家發展依賴的平臺。
二、日本:
日本為何想中印開戰?在日本看來,只要對中國不利的事,日本都希望其發生,中印開戰當然對中國不利,日本當然樂見其成。對日本來說,西面壓力增大,日本的戰略壓力自然減少。而且,中印開戰有利于鞏固美日印的關系,更加容易組成圍堵中國的聯盟,這都是日本所希望看到的。
而且,站在日本走出去的視角,印度一旦和中國交戰,考慮到印度的實力遠不如中國,那么印度就更加需要外援,日本就可借機進入印度洋和印度聯手。
三:越南:
越南為何希望中印開戰?因為中印開戰中國精力會被吸引到西面,南海壓力就會減小。更為重要的是,越南可以多一個盟友,對越南繼續占有南海中國島礁有利。事實上,如果大家注意會發現,最近印度越境和越南在南海試圖開采油氣是幾乎同時發生的,而之前據說印度、越南、澳大利亞和日本搞一個對付中國的“四國聯盟”,而就在最近日本也莫名其妙地抗議中國進入日本領海,時間恰恰就是中國和印度、越南發生摩擦之時,很難說他們三個國家是否在事前通氣了。
另外,像歐洲的一些國家可能希望中印開戰,俄羅斯可能也有一定傾向,因為這都可以吸引國際注意力并且能出售武器。
![]() |
![]() |
Copyright © 2008-2013 www.fjdsappcd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丘邀伴旅游 版權所有
郵編:476000 [豫ICP備12024955號]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41140277085650XB 旅游許可證號:L-HEN14022 經營范圍:旅游業務及互聯網銷售 投訴電話:0370-32896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