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逝世40周年,毛澤東誕辰123周年,毛澤東在中國的回歸已經是大勢所趨。
毛澤東的回歸有國內的原因,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經過實踐的檢驗,證明毛澤東路線的正確。這就應了中國一句老話: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毛澤東的回歸也與國際大環境的變化有關系,大家突然發現,毛澤東高瞻遠矚,把四十后的國際局勢看透,中美的劇烈對抗甚至戰爭可能真的就要到來,這是不可避免的歷史沖突,你想躲,是躲不過去的,你想忍,也忍不過去,不論你如何討它歡喜,美國就是不把你當朋友,始終把你當敵人。
美國說,美國是以意識形態價值觀劃分國家陣營的,因此日本價值觀相同,是同盟國家,中國是敵對國家。可中國人說,我們不是早就姓資不姓社了,怎么還不是美國陣營?
中國美關系看起來這些年是緩和的,前些年發生過南海撞擊事件,發生過美國導彈打擊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而美國飛機、軍艦對中國沿海的偵察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布局已經很深很密,不只是周邊國家進行封堵,對中國國內的意識形態的顛覆、經濟的陷阱等,都已經挖得很深。今天看到的說法,中國的媒體差不多被美國控制,我知道中國很多 大V像茅于軾之流是美國拿錢養的。
從奧巴馬的第二個任期,中國進入了軍事對抗階段,現在特朗普可能要與中國進行軍事和經濟的全面對抗,甚至可能聯合俄羅斯共同對抗中國,中國成了美國最大的最主要的敵人。
特朗普上臺之后,中美會不會發生軍事沖突甚至爆發核大戰,中國現在都不能再心存僥幸和幻想。這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事情,無論如何你都要接受這樣的殘酷現實。因為美國認為時機已經成熟。
這個時候,我們不得不檢討這些年的韜光養晦戰略的成敗得失。
這個時候,中國人民也不得記憶起毛澤東對美國的分析判斷和戰略布局。
其實韜光養晦并不是起自這些年,毛澤東最早提出了韜光養晦:他的口號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輸出革命建立第三世界
對美國的緩和策略也是毛澤東開創,1972年尼克松訪華,打破中美對立的堅冰。
那個時候是中美聯合對付前蘇聯,中蘇對抗從建國后不久就爆發了,但中國要制衡蘇聯并不一定有多么大的行動,但拉上美國,確實會對蘇聯形成一定的制約。而美國認為,只要中國不堅定的站在前蘇聯一邊與美國對抗,就是勝利。
今天特朗普要聯合俄羅斯對付中國,特朗普的企圖能不能達成不說,他有這樣的企圖對中國就是巨大威脅,因為中國已經掉進美國挖的陷阱,很難跳出美國給中國設的圈套。
中美緩和就是表示中國“不稱霸”。
但是“不稱霸”也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中國不去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搞競賽,但中國走向了亞非拉,搞起了一個“第三世界”。
毛澤東身后,這個“第三世界”也以“輸出革命”被 否定和停止了。但是面對美國的重返亞太戰略,我們才認識到,毛澤東是多么高明,多么高瞻遠矚。
今天有很多 人對朝鮮說三道四,那么請問,如果朝鮮倒向了美國,美國技能書在了鴨綠江邊,中國在東北亞是面臨一種什么樣的威脅?中國在東北亞就被美國壓迫的根本就過氣來。
當年毛澤東輸出革命,在菲律賓、印尼、緬甸等多個東南亞國家都建立起中國的勢力。
今天尼泊爾毛派**和游擊隊已經上臺執政,但卻不親近中國反而倒向印度。因為這些年中國已經拋棄了他們。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在危機時刻倒向中國,是有歷史淵源的,他實際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他的老師是菲律賓毛派**的創始人和領導者。他在信仰上排斥美國的。
這一次柬埔寨、老撾在南海仲裁案中堅定地支持了中國,在東盟國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這兩個國家是中國還沒有丟掉的傳統友好國家。
近年來中越摩擦不斷,但最近越南國防部長訪華,一定要帶領他的軍事代表團去毛澤東紀念堂給毛主席獻花,其行為意味深長。
而緬甸最近的緬北戰事,看起來是一件壞事,但也看出中國南出印度洋的通道在哪里,緬北游擊隊就是毛澤東輸出革命留下的火種。
試想,如果毛澤東的輸出革命在東南亞形成氣候,美國在這里能有立足之地,這些國家能敢全面倒向美國?
在美蘇對抗的時候,中國建立起了第三世界,成為世界的第三極。
不稱霸,但要不能沒有原則,不能沒有傲骨。
現在有人說,中國輸出革命得罪了世界,可他們不明白為什么毛澤東就建立起了一個廣泛的第三世界?他們說支援第三世界是一件費錢費力的事情,中國國力被 削弱。可是沒有國力,沒有實力,第三世界國家能跟你走?
這些年,只有當遇到困難和危機的時候,中國才又想起毛澤東的亞非拉朋友。可是當對朋友做一下支援的時候,有人又說了,中國又撒錢了,自己的窮人得不到救濟,怎么到國外去撒錢?他們不知道這些錢收獲得不只是經濟利益和市場,國際關系上收益多多。
還有一則冷 笑話,美國用導彈打擊了中國南聯盟大使館,中國去發動亞非拉的朋友聲討美國的侵略行為,而人家卻說,你中國都不聲討,不抗議,叫我們如何聲討抗議?
美國不是中國的大哥嗎?
糧油水的危機
毛澤東的戰略是御敵于國門之外。
另一個目的,東南亞是中國的糧倉。
東南亞是世界大米的主產區。中國是人口大國,一旦戰事爆發,糧食是最重要的物資,這是必備之需。
這就是第二句話“廣積糧”。
以此而論,今天東南亞的重要性就更大了,它是中國能源生命線。新加坡這么囂張,就是因為它手握馬六甲海峽,認為卡著中國的能源脖子。
今天,石油能源對于一個國家 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沒有了石油,這個國家就停止了,就更不用說打仗了。
糧食的重要性是一個古老的生死問題。2700年前的管仲說:“一日不食,比歲歉;三日不食,比歲饑;五日不食,比歲荒;七月不食,無國土;十日不食,無疇類,盡死矣”。
今天那些笑話毛澤東的糧票的大V們忘記了毛澤東的糧食產量滿足了人口增長一倍的生活需求,實現糧食自給,毛澤東還“廣積糧”,中國存糧近三年。現在還有人重視糧食生產和糧食質量嗎?糧食的儲存呢?2008年南方冰雪凍,廣西一個縣城被 冰雪封閉,不只是電力斷電,車輛開不進去,縣城的方便面和礦泉水等全部賣光。
如果打起仗來,中國的糧食能夠自給嗎?哪 一個城市圍城一個月,糧食能夠供應?
另一個危機就是水,沒有糧不能活,同樣沒有水也不能活。
管仲在講到城市時說,城市要選址依山傍水的平地上。平地能夠建城,人口可以集中居住;依山憑險,敵人來犯,能夠據守;傍水也可以護城,但最重要的是能夠取水。
中國上海的黃浦江水能不能喝,沒看過,但是廣州的珠江水是不能喝的,污染了。中國城市的哪 一條河還能作為飲用水?而中國的哪 一個城市的供水系統沒有外資介入,供水自動化系統沒有掌握到外資手里,美國摧毀中國的供水系統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據說他們在自動化的一個關節點做點手腳就能達到。
戰爭到來,電力、供水等重點設施就是導彈精準打擊的目標。
毛澤東為什么深挖洞?
有人嘲笑毛澤東不會搞經濟,到西部山溝溝里去挖洞,把大企業搬到山溝里,搞什么三線建設,不顧經濟效益,簡直是荒唐可笑。
毛澤東的那些三線廠,絕大部分都遷回了東部沿海。
近些年,中國又開始西部大開發,已經證明毛澤東是有先見之明的。
最近中美劍拔弩張,如果中美開戰,戰爭會怎么打?
近日,美國包括3架攜帶核武器的B52戰略核轟炸機闖進中國南海,美國最先進的隱形戰機將部署澳大利亞,明年就有10架部署日本。再加上美國的航母戰斗群,以及美國在日本和關島的軍事基地,美國已經亮明,如果開戰,美國就會毀滅中國東南沿海的大城市。深圳、廣州、上海、北京這些大城市,在現代化武器的打擊下,都非常容易被 摧毀。
一旦摧毀了這些大城市,中國不只是經濟上難支撐,而中國的人口,特別是青壯人口也大多集中在這些大城市。
中國將為戰爭付出什么樣的代價?
而毛澤東在東南沿海是少搞建設的,一些沿海城市不準建二層以上樓房,當時的理由是一旦開戰,會影響射界,阻擋炮彈,而更容易被敵方炮彈擊中。在當時的裝備之下,這是必需的。而沿海城市的很多 工廠就遷到了內地,搬進了山溝,搬進了洞里。
現在是資源集中到大城市,搞城市化。而毛澤東是搞資源分散合理布局。而西部三線建設,就不只是為東部沿海美國的軍事進攻和打擊留下了回旋的空間,也居高臨下阻擋來自前蘇聯的來犯。
1969年那次應對前蘇聯的軍事進攻,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也全部撤離了北京,分散到了全國各地。毛澤東去了武漢,**去了廣東,劉少奇分散到了河南,鄧小平分散到了江西。主要領導人都分散到全國各地,軍隊也分散布局,如果一個地方遭受打擊,其他地方都獨立和協同戰斗,領導人也都能各自擔負起領導戰爭的責任。
如果戰爭來臨,毛澤東的領導、軍事和經濟布局是不是更適應戰爭,而且損失最小?
先保存自己,才能打擊敵人,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而今天中國的城市和經濟布局,是不是讓人捏了一把汗。
這仗怎么打?
![]() |
![]() |
Copyright © 2008-2013 www.fjdsappcd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丘邀伴旅游 版權所有
郵編:476000 [豫ICP備12024955號]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41140277085650XB 旅游許可證號:L-HEN14022 經營范圍:旅游業務及互聯網銷售 投訴電話:0370-32896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