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丘旅行社
      商丘春秋旅游總公司官網
       首頁 >> 簽證中心 >> 
      Warning: Illegal string offset 'classname' in /www/wwwroot/sqchunqiu.com/view.php on line 36
      當年的胡春華你知道嗎?


      參加高考,是當年湖北五峰縣的文科狀元,成為當地的首位北大生,轟動了全縣。

      1983年20歲畢業的時候,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都報道了胡春華,這又是為啥呢?
              在30多年前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湖北日報》、《西藏日報》、《宜昌報》等報紙里,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胡春華。
             20歲時候的胡春華,按照當下的話來說,絕對是一個小鮮肉(翻拍于1983年7月9日《光明日報》頭版)。當年宜昌地市有三萬多考生。


       首先我們從1979年的高考說起。關于當年的高考,《湖北日報》和《宜昌報》的有關報道不多。1979年7月11日的《宜昌報》報道說,7月7、8、9三日,宜昌地區和宜昌市有3萬2千多考生參加了這一年的全國高考。
             當然這3萬2千多的考生里,就有一名考生,他叫胡春華。當年他僅僅16歲,是宜昌地區五峰縣二中的一名學生。
            《山里娃子上北大》 按照報道說,當年全國重點大學是在當年的八月下旬陸續發出錄取通知書。那就是說,胡春華應該是在1979年的8月下旬拿到的北大錄取通知書。
             不過《宜昌報》是在1981年6月23日、也就是在胡春華已經上北大兩年后對該事進行報道,標題是《山里娃子上北大》。胡春華以360.6分成績考取北大,當時報道是這樣寫道的:“五峰山區一個山里娃胡春華,1979年以360.6分的好成績考取了北京大學。這件事雖然已經過去幾年了,但是大家只要提起這事,總是說“農民家里出‘狀元’”。
              于是“宜昌報記者在1981年6月上旬又一次來到漁陽關公社馬巖墩一隊,走訪了胡春華的父母親。”
             從這里可以看得出,當時胡春華的家鄉是宜昌地區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漁洋關公社馬巖墩一隊 (現在的漁洋關鎮馬巖墩村) 文章接著說:“胡春華的父親母親說,當年錄取通知書下來,前來家里祝賀的人每天推進涌出的,屋子里像過節一樣熱鬧。 “縣文教局的同志還說,春華上學途中的車船和住宿費全部由國家包下來,周邊的鄉親們也給春華送來了錢、糧票和學習用品。 “石柱山公社的許老師特地走了幾十里山路送來了十元錢和十斤糧票,并對春華爹說:‘黨培養孩子上了北大,我們當老師的也高興’。”
      上大學前的暑假   工地背河沙掙了100多元
             2009年02期《廉政瞭望》有一篇關于胡春華的報道。這篇報道說,初中離家8里路、高中離家13里路。為了減輕家人的負擔,胡春華初中高中他都走讀,腳板上的繭有銅錢厚,穿爛的草鞋有一大堆。
             而拿上北大的錄取通知書后的這個暑假,胡春華為了減輕家里負擔,他每天都背上背簍,到水電站工地干活,背河沙。一個暑假掙了100多元錢。
                      一位素不相識的人     帶著胡春華到北京
            《宜昌報》報道說:“當時十六歲的春華,個子不高,又沒有出過遠門。春華的大哥把他送到武漢后,遇到了一位上北京進修的肖老師。肖老師雖然與他們萍水相逢,卻主動提出來帶春華到北京去。“到北京后,肖老師先把春華安排住下,第二天幫春華取回行李,親自送他到北大。入學后,學校給春華評了甲等助學金……”
      1982年10月首次申請到西藏工作
               四年的大學生活很快就過去。1983年5月4日的《光明日報》報道說,胡春華是北大中文系學生,曾擔任團總支副書記,并在1982年被評為校三好學生。學習期間經常翻閱《西藏日報》、《西藏文藝》等報刊雜志,他認為自己從小在山區長大,身體素質好,家里有兄弟姐妹照顧父母。去年(1982年10月)他在填寫畢業生分配調查表時,就表示畢業后愿意去西藏工作。
             此后,他每周兩次到中央民族學院學習藏文,并天天堅持鍛煉身體,為將來赴藏工作做準備。寒假回家時,專門征求了家人意見并得到同意。今年三月,他向系領導正式提出去西藏的申請。



      1983年5月4日的《光明日報》 以及對胡春華的報道。
      《人民日報》專門報道胡春華
      1983年7月13日《人民日報》在第四版以《北大畢業生胡春華自愿去西藏工作》為標題做如下報道:
      “據新華社電 北京大學中文系應屆畢業生胡春華到西藏去工作的要求最近已得到正式批準……
      這篇報道盡管文字不多,但是作為《人民日報》單獨對一個北大畢業生的去向做單獨報道,應該是屬于罕見。而且《人民日報》是根據新華社電來的。


      左上圖是當天《人民日報》的版面,右上圖是有關報道的具體內容。
           1500多字長文問答胡春華
           光明日報1983年7月9日頭版以《我要求到西藏工作不是一時的沖動》為標題大篇幅報道了胡春華的事情:《光明日報》對這篇報道還加了“編者按”:
             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專業應屆畢業生胡春華,主動要求畢業后到西藏去工作的消息在本報發表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強烈反響。最近北京大學中文系團總支的《團旗》編輯部,組織一部分學生與胡春華座談。
             下面是這次座談的摘要。這里沒有什么豪言壯語,卻充滿了一個赤子對祖國的真誠。它反映了黨培養出來的新時代大學生對人生、對社會深刻的認識和成熟的思考,很值得一讀。
      問:你才20歲,還是個毛小子,你敢擔保你的思考是成熟的,不是一時的沖動?
      答:我自己認為我的思考是成熟的,不是一時的沖動。我很早就有這個想法。我在去年三月決定不參加研究生考試后,我就開始認真地考慮這個問題了。我有目的地閱讀了一些有關西藏的報刊、書籍,又找了一些從西藏來的同志交談,向他們了解西藏的情況。在去年十月我向系里提出這一請求后,老師和同學們又給我提出了許多問題讓我思考。我的決定是在對西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對自己的客觀情況作了一定的分析后作出的。當然,由于條件的限制,我對西藏的了解還很不夠,對自己的認識也會出現偏差,在個別問題上考慮會有所欠缺,這是完全可能的。
      問:一個青年人應該具有責任感,一個大學生應該服從國家的需要,你是不是認為去西藏才能體現出這些來?
      答:我認為國家的需要并不僅僅在邊疆,內地也需要人。需要留在內地,留在大城市、留在名牌學府,也同樣是國家的需要。在這些地方同樣可以盡自己的責任,同樣可以為四個現代化作出自己的貢獻,體現責任心。服從國家分配,并不一定非得去邊疆、去西藏。去西藏那只是我個人的選擇。
      問:你去西藏似乎是給人一種個人奮斗的嫌疑。
      答: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價值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正是這種希望促使我們不斷地進取。我認為這不是個人的奮斗。個人奮斗是指那些以我為中心,一切為了個人利益的奮斗。我不太注重個體的作用,而是重視集團的價值。因為個體離開了它所依存的社會是沒有任何價值可言的。人的奮斗是否有價值,他的前提就是在于其有目的是否在為社會服務。
      問:倘若專業不對口,把你分去做社會工作怎么辦?
      答:專業對口不能片面的理解,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文科和理科不大一樣,文科不僅要培養專門學科的研究人員,而且還要培養從事實際社會工作的人才。廣義說來,我們被分去從事社會工作同樣應該算是對口。在四年的學生中,這兩個方面的能力我都得到了一定的鍛煉,搞專業研究,從事社會工作,都有一定的基礎。從個人的興趣和愛好來說,我倒傾向于從事社會工作。
      問:你是否打算在西藏干一輩子,對于那些要求回內地的人你怎么看,你最后是不是也會和他們一樣?
      答:在西藏工作一段時間后再回內地,這是國家政策允許的。西藏各方面的條件比較差,有許多困難是我們內地無從設想的。一些同志在那里工作一段時間后要求回內地,是合理的,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他們在西藏工作期間,為西藏的建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是應該受到人們尊敬的,對他們進行非難是完全不應該的。特別是作為一個沒有在西藏工作過的人來說,更沒有資格非難他們。至于我自己,現在還難說,因為未來還是個未知數。
      問:你對照顧父母的問題是怎么考慮的,你的父輩、兄弟姐妹是否真支持你?
      答:我家在湖北五峰縣山區,父母都是農民。兄弟姐妹六個,大哥在當地縣文化館工作。嫂子就在本生產大隊。大姐出嫁在本生產小隊,離我家只有兩里多地。小姐是也在家里,雖成家,但仍住在一棟房子里。弟弟在宜昌師專讀書,他屬于定向招生,可以分回到本縣。妹妹現在家務農。他們都在父母身邊,照顧父母的問題是完全可以解決的。
      至于說到父母兄弟是否支持我,我想引兩段家里人的話回答。父母在給我的信中說:“你上西藏的申請我們知道了。你聽黨的話,到艱苦的地方去,這是好事,是很光榮的事,我們都支持你。”
      大哥在給我的信中說:“我看到了《光明日報》關于你畢業后赴藏工作的報道。既然你下了大決心,那就勇往直前吧!”
      《光明日報》1983年7月19日以《王震在首都高校畢業生大會上號召同學們——勇敢地擔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再次對相關新聞報道。
      報道說,由教育部和中共北京市委聯合召開的首都高校一九八三屆畢業生大會在政協禮堂舉行。
      出席這次大會的中央領導有習仲勛、王震、姚依林、鄧力群、胡啟立、喬石、郝建秀、伍修權等。教育部長何東昌主持大會。
      最后是三位畢業生代表在大會上發言,他們是北京化工學院機械系畢業生李利平、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畢業生陳虹、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生胡春華。


      《光明日報》當天的報道。下圖是文中放大部分。
      《中國青年報》也對此事進行了報道。
             胡春華在這次大會的發言上說了什么?
             至于在首都高校畢業生大會上,胡春華說了什么,當時的報紙沒有報道。不過《廣州舊聞》(gzjiuwen)在《湖北日報》2006年12月7日三版上看到關于當時胡春華在大會上發言的一段內容:
      胡春華在大會上發言說:“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自治區域占國土總面積的60%,且大部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是一個大有作為的天地。我的家鄉,也是內陸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地區,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飛速發展,我可能至今還封閉在大山里,從事刀耕火種的生產勞動。所以說只有漢民族實現了現代化,不等于中華民族實現了現代化,不等于中國實現了現代化” 。
      1983年7月胡春華在首都高校畢業生大會上的發言(照片源自于北京青年報、北青網)。


        從五峰到西藏走了23天。每年的7、8月份,是高校畢業生們離校的日子。1983年8月20日,胡春華從五峰出發,從宜昌乘火車經洛陽到西寧,換乘汽車到格爾木,穿過柴達木盆地,翻過唐古拉山,行程4000公里,歷時23天,9月13日到達拉薩。
      在1983年9月24日的《中國青年報》的頭版頭條有一篇文章《在報到處門口》,文中說,這幾天西藏自治區教育廳人事處很熱鬧,來自全國各地的應屆畢業生都開始陸續報到,有來自北師大數學系的林富祥,有來自山西大學歷史系的王渙春,有來自西南師院體育系的宋毅,有中國科技大學核物理專業的俞江……。

      當然其中就有來自北京大學的胡春華。不過胡春華應該是在10天以前就到了拉薩。

      在胡春華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后,《湖北日報》2006年12月7日刊登了一篇長篇報道《人生樂趣在攀登——記五峰走出的山里娃胡春華》。
      這篇文章里可以看得出,西藏工作期間,胡春華很少回家探親,不過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對家鄉的愛。對父老鄉親說:“我怎么也忘不了我的家鄉,那里有我的親人和兄弟姐妹,有辛勤培育我的老師,有我年少時的伙伴。”

      1992年正月初,胡春華攜愛人、女兒回到五峰。這是兒媳和孫女第一次到五峰。他對父母說,這次是組織上批準他幾個月的假期。但是三月初二,自治區黨委打來電話說“有重要工作,速回”。第二天凌晨5點攜帶妻女踏上返藏的路程。走過一山又一山,翻過一嶺又一嶺。胡春華說:“我怎么也忘不了我的家鄉,那里有我的親人和兄弟姐妹,有辛勤培育我的老師,有我年少時的伙伴。”

      對師弟師妹說: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寬。他曾在母校校刊《文心》上為師弟師妹寫下這樣的寄語:“我是五峰二中七八級的畢業生。《文心》取名于《文心雕龍》,自然是陶冶學生的文學素養。愛好文學的人未必就能成為文學家,但許多人卻正是從愛好文學走向成才之路的。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寬,年輕人需要有些幻想、需要夢想。總有一天,你們中間會走出一群人來。我衷心祝愿有這樣美好的結果”。 

      2006年12月7日 《湖北日報》對胡春華的報道
      本文資料來源:《人民網》、《新華網》、《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湖北日報》、《宜昌報》、《廉政瞭望》2009年02期 、《北京青年報》等。



         Copyright © 2008-2013 www.fjdsappcd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丘邀伴旅游 版權所有   郵編:476000 [豫ICP備12024955號]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41140277085650XB  旅游許可證號:L-HEN14022  經營范圍:旅游業務及互聯網銷售    投訴電話:0370-3289679  
      亚洲成眠在线观看毛卡片_亚洲日韩欧美综合在线_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_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
      1. 亚洲五月天在线观看视频 | 色九九在线视频精品99 | 久久免费视频77 | 亚洲污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中文电影 | 亚洲V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