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1月25—28日羅德獎學金終選周末中,4名中國籍學生獲得了這一獎學金,成為2016年度中國羅德學者。他們分別是來自清華大學的陳昱璇、牛津大學的黃欽、北京大學的徐鈮、復旦大學的江熹霖。羅德獎學金已有113年歷史,因為要求嚴格、申請成功率低等原因,被稱為“全球最難申請的獎學金”。圖為陳昱璇,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她曾在西班牙、意大利、韓國、孟加拉等國家有學習交流經歷,并曾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在卡塔爾和利比里亞開展教育創新項目,并在聯合國實習項目中努力倡導青年賦權。目前,陳昱璇通過黑土麥田項目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開展精準扶貧:與創客團隊帶領當地貧困戶開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特色農產品的生產與品牌建設、培養鄉村青年在互聯網時代的商業能力、保護千年苗族石頭寨的文化遺產等。
4位中國羅德學者從一眾優異的申請者中脫穎而出,他們被授予進入牛津大學就讀碩士或博士課程的機會,將于2017年10月入學。他們每人每年還將獲得高達50000英鎊的獎學金,涵蓋就讀期間的所有費用,包括學院費、食宿、個人津貼、醫療保險以及行旅等。圖為黃欽,他目前在牛津大學全獎攻讀政治哲學碩士學位,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他在本科期間曾擔任清華經管學生會副主席、“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授課助教,赴牛津大學進行政治理論暑期科研,并在“卡內基-清華全球政策研究中心”完成暑期實習。來自于貴州邊遠山區的他,一直關注社會邊緣人群,長期服務于農民工子弟學校和病患孤兒關愛中心。他也是極限運動愛好者,熱愛蹦極和跳傘。
徐鈮目前就讀于北京大學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期間獲得國家獎學金、醫學生特等獎學金。曾赴牛津大學從事基因組編輯和RNA生物學的研究,并在耶魯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系實習。他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神經生物學國際頂級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發表研究論文,揭示了神經病理性疼痛的機制,研發出新型鎮痛藥物。作為中國醫學生聯合會(IFMSA-China)的副主席,徐鈮在中國建立了SCORE研究交換項目,旨在提供中國和國際醫學生更多科研訓練。同時,他還建立了“總會變好”(It Gets Brighter)網絡平臺,希望通過公共教育和真實經歷分享來消除精神疾病的病恥感,鼓勵人們尋求專業幫助。生活中,徐鈮熱愛排球運動,曾經作為北京大學男排隊員獲得市、校級比賽冠軍。
江熹霖目前為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大四本科生。兩獲國家獎學金,獲得上海市優秀共青團員、復旦大學優秀學生干部標兵等榮譽稱號。致力于鉆研生物學與統計學的結合領域,希望能夠研發出高效率的診斷統計學工具。本科期間,他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交換,并在ECE專業Thomas Yeo課題組實習;獲得美國紐約大學的全額資助,前往美國科學院院士David Heeger的實驗室研究,在計算生物學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科研經驗。此外,江熹霖還喜好多種球類運動,且擅長中距離跑,三次參加上海市大學生田徑錦標賽,在1500m中分獲金銀銅牌,在400m接力中獲一金二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