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下一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了“百日新政”計劃,在貿易方面他明確一上任就將退出TPP協定(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要知道,這項自由貿易協定是奧巴馬最重要的外交遺產,12國經歷近七年密集談判才達成一致,如今特朗普的決定讓所有的籌備功虧一簣。不過,在視“TPP協定故意孤立中國”的國內網友看來,這無疑是喜事一樁,甚至有人戲稱“特朗普還沒上臺就送中國大禮”。這真的是一份大禮嗎?
“TPP對美國而言是潛在的災難”,當特朗普直言不諱表達不滿,決定一上任就退出TTP協定的時候,還坐在白宮辦公室里的奧巴馬一定很心痛。畢竟,TPP協定耗費了他大量精力,折騰了近七年眼看就要成功,卻無奈要被擱淺。TPP協定,不僅被中國網友“妖魔化”,而且也不被美國人民自己待見
簡單來講,TPP是一項區域貿易協定,最早誕生于2005年,但直到09年美國高調宣布加入談判后,才真正得到了迅速發展和普遍關注。在經歷一輪又一輪的談判馬拉松后,2016年2月協定才正式簽署,以美國為首共有12個簽約國:美國、日本、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文萊、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墨西哥、智利和秘魯。TPP協定可謂規模宏大,內容不僅涵蓋傳統的國際貿易領域,還涉及知識產權、環境保護等多種議題,最終呈現出一份厚達1.6萬頁的文件。 由于中國未加入TPP,該協定的達成曾在我國國內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有論者視TPP為洪水猛獸,認為其“讓中國經濟被孤立于世界之外”、“是美國打壓中國的工具”。對這些看法,之前的專題《TPP來了,中國很危險?》早有反駁。雖然該項協議體現了美國重回亞太舞臺中心、建立新全球商業規則的野心,但在國際多邊貿易已經相當密切的形勢下,“孤立”“打壓”根本無法成為現實,這些說法無非是“冷戰思維”影響下對TPP協定的“妖魔化”。 不過,最令人難以理解的可能是,TPP協定達成的最大阻力來自美國國內,要知道,協定可是美國自己主導并積極推動的。其實,TPP協定離成功就差一步之遙,根據規則,協定正式簽署后將經歷為期兩年的批準程序,12個成員國中必須至少有六國批準通過(且這六國的GDP占整體的85%),才能讓協議生效。剛開始,奧巴馬還信心滿滿,相信美國國會最終會批準協議。然而,隨著美國大選進入白熱化階段,兩個熱門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和希拉里為了爭取更多選票,紛紛將矛頭指向TPP協定。宣揚“美國主義,而非全球主義”的特朗普,認為TPP協定將會搶走美國工人的就業機會、不利于美國制造業的發展。不可否認,主張自由貿易確實可能會讓美國貿易逆差加大,畢竟有不少出口國盯著美國這塊市場。而希拉里的“倒戈”多少有點出人意料,也更讓形勢雪上加霜,畢竟她在擔任國務卿時曾形容TPP是“黃金標準”的貿易協議,現在又反對TPP。
不僅如此,美國各行業對TPP看法莫衷一是,民主黨、共和黨內部也皆有質疑,美國國會參眾兩院也對部分條款不滿意。以至于本月早些時候,奧巴馬政府正式宣布停止推動國會批準協定,一切將交由新總統和新國會決定。不過,特朗普顯然沒有“順手推舟”的意思,決定退出TPP協定,也是在實現他對選民的承諾。 其實,面對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浪潮,除了曾經風頭很盛的TPP協定外,還有一個RCEP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為了應對以美國為主導的TPP協定不斷壯大,東盟十國于2012年開啟RCEP協定的談判,到目前為止的參與國家包括:東盟十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其中中國是協定的有力推動者。走了TPP,來了RCEP,不過認為“中國或成最大贏家”還為時尚早
相比要求極高、實行“無例外、 零關稅、 寬領域” 原則的TPP,RCEP 制定的條款相對柔和、門檻較低,更易于被接受。比如,在消減關稅壁壘方面,TPP的談判目標是實現成員國之間零關稅,全面開放市場準入;而RCEP預計推動90%-95%的貨物降稅。因為雖然選擇經濟一體化和自由貿易能給各國經濟發展帶來“紅利”,但這些國家也要承擔開放市場、實施改革的壓力。整體上,RCEP協定是漸進式的,以不斷提高自由化水平為目標,符合目前大多數東亞成員國的利益。 因此,RCEP是TPP協定的有力競爭對手,前者由中國推動,后者由美國主導,這也被視為是中美力量在亞太區域的對抗。如今TPP協定擱淺,RCEP能否達成一致自然受到關注。而同時布局兩個協定的國家,也正考慮將重心放在RCEP上,比如不久前由于TPP前景不明,馬來西亞貿易官員表示接下來將致力于RCEP談判。 不過,現在下“中國或成最大贏家”的論斷為時尚早。 特朗普要美國退出TPP協定可不是將主動權拱手讓給中國。在美國大選中,特朗普攻擊TPP協定的言論,提到了協定可能給中國“開后門”,他認為為國際貿易提供原材料的中國會因“零關稅”而受益。還要考慮,有貿易保護傾向的特朗普上任后,他將實施的替代貿易政策可能對中國更加不利——特朗普曾經威脅要對中國實施45%的關稅。
而且,低標準的RCEP協定要達成一致還有不少阻力。除我國外交部公開表示中國不占主導地位外,東盟和日本都想占領東亞經濟主導權,這場博弈還沒見分曉。而東亞區域內部,各個國家經濟實力、開放程度差距懸殊,談判久攻不下。 原本RCEP計劃在2015年底達成協議目標,但由于去年年末談判中印度和印尼并未對本國關稅減讓做出承諾,計劃未能如愿。如今離2016年結束還有38天,有學者認為RCEP在今年年內達成共識也十分困難。“中國或成最大贏家”成為萬能評價,背后是“對抗”心態作祟
其實,“中國或成最大贏家”已經成為國內對國際事件評價的“標配”,但是在很多時候,這一評價都經不起推敲。正如此次事件的報道,美國退出TPP會讓中國成為最大贏家的說法太過想當然。這句話之所以屢屢成為熱點國際事件的新聞標題,源自部分國人對國際事件認識存在“對抗”心態——凡是對國外有利的,都是對中國不利的;凡是對國外不利的,都對中國有利。 除此之外,媒體缺乏平衡報道的過度“標簽化”也在推波助瀾。標簽化有利于新聞的快速傳播,但過度標簽化容易給公眾造成認知假象和刻板印象,有時甚至不顧新聞的真實性。就國際報道而言,媒體應該為公眾提供充分的背景信息,減少因信息缺失引致的胡亂猜測,減少過度標簽化傾向。
TPP協定擱淺,RCEP還在談判,亞太經濟一體化和自由貿易知易行難,“中國或成最大贏家”提的太早了。
![]() |
![]() |
Copyright © 2008-2013 www.fjdsappcd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丘邀伴旅游 版權所有
郵編:476000 [豫ICP備12024955號]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41140277085650XB 旅游許可證號:L-HEN14022 經營范圍:旅游業務及互聯網銷售 投訴電話:0370-3289679 |